搜索
查看: 5043|回复: 0

律诗的对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1-8 12:39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9-7-9 23: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对仗时对词性的要求




    词性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概括起来,词大约可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



    (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单”“双”等字也算数目。



    (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以上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和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古人把律诗的1、2句叫首联,3、4句叫颔联,5、6句叫颈联……尾两句叫作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3、4句和5、6句。(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仗应用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用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用韵的较少,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但切记不能因为首联对仗了,就减少颔联、颈联的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它不利于做结束语



    (注:定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减少为一联,一般用于颈联,即:5、6句)。



    (三)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好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谈。



    (1)工对:凡同类(不是同义)的词相对叫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因此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属不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的工整,就算是工对



    例: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虚词的同义词一般可用,而实词的同义词相对容易犯“合掌”。合掌是对仗中的大忌,例如鲲鹏对苍鹰、高山对俊岭等。



    避免合掌,也是诗中对仗的一个必要的因素规定,在有合掌嫌疑时,须注意处理或纠正;我有一诗例供参考:——看、顾同义而合掌,而场景又必须用之,为了避开这个合掌,并结合场景,使用了“行”字组词、“停”字组词来相对,造成一动一静的形态,即:行看千岭白,停顾一梅珍。(注:看,借平,读作看守的看……)



    (2)宽对:诗人不能一味求工而损害了思想内容。相邻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都属于宽对。

    稍微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例: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毛泽东)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的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



    例: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又利用它的乙义来和另一词相为对仗叫“借对”“借义”。



    有时不是借意义而是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等。



    例: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杜甫)



    (4)错(肩)对:诗文句义上相对,而平仄约束,从而错开位置的一种对仗用句



    例:无



    (5)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其中出句(对联的上联)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必须有对句(下联)补充(承上接下式),形成上下句的因果关连,这叫流水对。



    例: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要求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有很大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成功的运用工整的对仗,来更好的表达思想内容,但在必要时,可以摆脱对仗的束缚(但要有原则,即用宽),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境。而不是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工整



    本文借自网上文摘,经过细读,结合个人心得写成,并在重要的地方作了修改;权只为了各位诗友,尽可能多地掌握格律诗的知识,以利自己的创作和对古诗词的欣赏……



    石头城 敬上
    楼主热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12-22 09:57 , Processed in 0.082871 second(s), 23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