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194|回复: 3

如何解读"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1-8 12:39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3-5-29 18: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读到2008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第12版上邱鸣皋的文章《焉能如此解“女子”》,其最后一段话是:经典的某些旧注不是不可以“颠覆”的,但必须“颠”得信而有征,否则,只靠凭空猜度,信口雌黄,旧注“颠覆”不了,反而“颠覆”了自己。面对愈出愈多、愈出愈奇的“新解”、“新译”、“颠覆”、“揭秘”之类,不禁令人想到:国学热,要的是实热,怕的是虚热、邪热,而后者多了,足以断送“国学”!我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但同时想到一个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读《论语》中孔子的这段话?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该段话见于《论语》第十七篇“阳货”第二十三章。全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我认为,要正确解读这段话,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要超越“尊孔”和“反孔”的二元对立的偏见与成见。综观所有学者的解读,大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和成见。而一旦有了这样的偏见和成见,其解读就具有了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尊孔”,要么“反孔”。如果是“反孔”的,必然以此批评孔子轻视妇女,甚至扣上**的帽子。文革时就是如此。如果是“尊孔”的,必然要找出种种解释为其解脱。一方面,从情理上为其解脱,认为孔子三岁时丧父,由其母一手历尽艰辛抚养成人,因此不可能轻视妇女,何况他母亲去世后,他还费尽心力,寻访到他父亲的墓地,将其合葬,可见其孝心。这样一位既重视伦理、又具有孝心的圣人怎么可能轻视妇女呢?另一方面,从学理上为其解脱,千方百计寻找别样的文字解释。比如,钱穆先生认为,这里的小人是指男仆人,女子是指女仆人,因为他们都是靠主人“养”的人,所以才难以处理和他们的关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又如,有人认为,这里的小人是指男小孩,女子是指女小孩。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此处的文字断句应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而“女子与”是指孔子对其弟子的称呼,意为:你们这些弟子啊。这样一来,这段话就和女子没有任何关系了。至于邱鸣皋文章中所指出的那种解释更是一种所谓的创新。不难看出,上述种种解释都是十分牵强的,都是由于事先有了自己的立场,有了自己的成见,才千方百计找出来的别样解释。因此,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这段话,必须超越“尊孔”和“反孔”的偏见。   第二,要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后面,而不要放在前面。正因为历来的学者都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前面,所以才有了如此对立的争论。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后面,就可以超越“尊孔”和“反孔”的二元对立。

      讲清了这两点,这段话的理解就变得相对简单和容易了。首先要肯定的是,这里的“女子”是指妇女,不需要再绕着弯子找其它的解释。那么,一定有人会问,如果肯定了这一点,那孔子不就是轻视妇女了吗?我的回答是:非也。孔子在这里并没有轻视妇女的意识,甚至也没有轻视小人的意识。我们应该注意到,《论语》中的小人并不是像现在的涵义,指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而是和君子相对,指不知也不学的人。因为当时将人分为三等:圣人、君子和小人。圣人是生而知之的人,君子是学而知之的人,小人是不知也不学的人。因此,孔子对其弟子谆谆教诲的就是要他们做君子,不要做小人。他自己就认为,他是学而知之的人,因此也只是一个君子,而不是圣人。有人称他为圣人,他是拒绝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篇)“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8次,仅仅比“仁”少了1次。因此,我认为,《论语》是一部教人做君子的书,而成为君子的核心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对于小人,孔子的态度不是鄙视,而是劝其向学,劝其向善。正是这种态度显示出孔子的蔼然大度,让我们读《论语》时如沐春风。这和后世的儒家是有很大不同的。如孟子,就多了一股咄咄逼人之气。再如杜甫,更多了一股愤慨之气: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

      接下来,我们将理解的重点放在后面: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表明孔子对人观察十分仔细。他观察到有这样一类人,和他们的关系是比较难以相处的:近不得,远不得,近了他不尊重你,远了他怨恨你。这样一类人中就有妇女和小人。他们都太在意别人,老看别人对自己的脸色和态度,从而决定自己的心情和心态,所以表现为“近之不逊,远之则怨”。但是,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孔子却未加说明。我在这里尝试着作一点说明。女子和小人虽然都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表现,但产生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在小人,是因为不学习;在妇女,是因为社会地位不独立,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她们这样的心态:以男人为中心。丈夫在以丈夫为中心,丈夫不在了以儿子为中心。不管原因如何不同,其表现是一样的,最终都表现为缺乏独立的人格。对妇女,由于社会地位的不独立从而导致人格的不独立,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值得我们同情,也完全应该理解。对小人,其根源主要在自己,是无可推诿的。孔子的这种观察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可算细致入微了,更何况是在2500年前。无怪乎有人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人并发现了人的人,他所创造的仁学就是中国的人学。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从这段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点结论:君子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否则就容易成为小人。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今天读这段话有没有现实意义?我的回答是:有,不仅是一般的有,而且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在今天的社会中,还有相当一批这样的人。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有人格不够独立的地方。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我是不是太在意别人的态度?比如,在意上级的一句话、一个脸色?他们的一句表扬,可能会让自己高兴好几天,甚至会忘乎所以;他们的一句批评,又可能让自己郁闷好几天,甚至沮丧不已。对于女性而言,也可以问一问自己:尽管已经有了独立的社会地位,但是不是真正具有了独立的人格?至于还有一批今天意义上的小人,他们虽然有了独立的社会地位,但他们的人格还根本没有独立,自己甘于、甚至乐于这样的不独立。这样的人,不是太可悲了吗?所以我认为,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就一定存在,从而孔子的这段话就永远具有警示意义,都可以引起我们的反思。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我们今天读经典,是不是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态度:既尊重历史,对古人抱一种同情的理解,不强求于古人;又在汲取他们智慧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视角,超越前人。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超越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作者:■陈怡

    楼主热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5-29 18: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下 希望看到楼主更多的好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5-30 10: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路过,不发表意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9-9 16: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义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12-22 10:33 , Processed in 0.057233 second(s), 22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