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
书名:《白马酒店》
1961年11月6日,史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英国出版了一本名为《白马酒店》的侦探小说。该书主线中规中矩地使用了克里斯蒂惯用的“密室推理法”,直到小说的最后,才揭穿了真凶的手法:一种名为“铊”的金属元素。
在《白马酒店》中,有关铊毒症状的描写非常精准:病患会感到乏力、刺痛、呕吐、“头发一把一把地连根脱落”、“头发被拔掉也不痛”。总之,这种无色无味、作用缓慢、对成年人致死剂量为800毫克的毒素,常常被误诊为发烧或其他的疾病,导致耽误治疗,也因为这些特征,铊亦被称为“投毒上选”。
此前,小说家奈欧·马什也曾在《死亡黑幕》一书中描写过铊,不过和专业的克里斯蒂比起来,马什显然对铊一无所知,她以为人服用铊之后会立刻倒地身亡。
与《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那些名载史册的作品相比,这本当时售价15先令的小说虽然也曾畅销,但却从未被任何一种知名的“克里斯蒂作品排行榜”收录过。不过世事无常,文字的价值向来深远而不可测,这个规律同样在这本小说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小说至少救了两个人。
197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收到了一封来自拉丁美洲的信,一位女性通过《白马酒店》确认了自身的铊中毒症状,从而得以逃脱丈夫长期慢性下毒的陷阱。
197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去世。不久后,一个19个月大的卡塔尔女孩被带往伦敦,她身患一种奇怪的疾病:血压极高、心率每分钟200次且呼吸不规律。就在众多专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名叫玛莎·梅特兰的护士听到了医生们谈论这个孩子的病情,她说孩子可能是铊中毒,并给医生们看了她正在读的一本书——《白马酒店》。
就在小女孩的头发开始脱落时,医生们从她的尿液中检出了超过正常值10倍的铊含量。经过一个月的解毒治疗后,小女孩从地狱回到了人间。而导致女孩中毒的,是厨房中的老鼠药。
但是,真正让《白马酒店》名震后世的,不止是挽救病患的光辉故事,更有不少罪犯借其见识到了铊的威力。难怪有人指责:曾经在医院和药房工作过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为罪犯介绍凶器。
1988年,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的特里帕尔,终于无法忍受邻居家传出的无休止噪声。当他发出的死亡威胁信也被忽视之后,他潜入了邻居家的厨房,把硝酸铊倒入了他们喝的可乐之中,此举直接导致女主人死亡。后来,警方在他家中搜到了一个装有半克硝酸铊的小瓶子,以及一本书,没错,《白马酒店》。
特里帕尔案不是孤例,在为罪犯提供施毒选择的同时,《白马酒店》也成了警方的破案线索。在福冈大学和东京大学铊毒案件中,嫌疑犯是否读过该书,成了重要证据。
1991年2月,东京大学医学部的一名技术官员被投毒身亡,直到两年半后,他的同事才因为嫌疑被逮捕。在《北九州市医报》中,日本铊中毒专家井上向英这样写道:“在搜查阶段,重要的事实终于浮出水面。1981年福冈大学铊毒案过后,嫌疑人曾问同事,‘你们知道阿加莎·克里斯蒂写过铊毒的故事吗?’并自豪地说‘我能够进行完美犯罪’……”
真正让这部小说声名大振的,是两个孩子,各自搞了铊投毒,他们的故事成了两部电影。
1947年,格雷厄姆·扬出生于伦敦,母亲的过早去世,让他饱尝残酷。12岁那年,他决定报复世界。那正是《白马酒店》畅销的日子,他开始熟练掌握各种毒药的性能。14岁时,他在继母的晚餐中加入了1300毫克醋酸铊,并直接导致其死亡。三个月后,他被指控试图谋杀父亲、姐姐和同学,并被关进了精神病院。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任何人提及他的毒杀史,9年后,他顺利出院,出院前对护士说:我在这里关了多少年,出去就要毒死多少人。
成年后,下毒对于格雷厄姆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家常便饭。在拿旅馆中的旅伴试手后,这位衣冠楚楚的年轻人加入了一家公司,后来这家公司有4人被格雷厄姆用醋酸铊下毒,其中2人死亡,另外还有4人被他用锑下毒。
正所谓因果循环,格雷厄姆大范围投毒导致的“群体性怪病”,被一名读过《白马酒店》的医生注意到,并联系上了警方,这个毒杀狂终于伏法。1990年,格雷厄姆死于终身**中。1995年,一部以他为主题的电影上映,名为《一个年轻投毒者的手册》。
但故事却并未就此停止,2005年时,日本静冈县伊豆市的一名女高中生被逮捕,罪名是涉嫌以铊毒杀母亲,被捕时其母已经生命濒危。更令人倒吸凉气的是,女孩还将毒杀历程写到了网络博客中,其中一篇的内容便是,“我尊敬的男人……格雷厄姆……他在14岁时就谋杀了一些人。”而另一篇则写道,“蒼ざめた馬(《白马酒店》的日文译名)的去路,规则是不存在的。”
还会有后来者吗?
李慧翔 《 青年商旅报 》( 2013年06月14日 1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