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294|回复: 1

范仲淹的济世情怀与人生实践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26 22: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人读书,可以说只有一个目标,这便是做官。这样的人生道路早在儒家先圣孔子那里就给他们设计好:“学而优则仕”。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但做了官以后干什么?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取向:有的人做官只是为了谋取私利,有的人却是为了给国家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情,当然,这后者才是儒家的正宗。《大学》中的人生设计,起点是“修身”,终点则是“治国”“平天下”。纵观中国古代做官的读书人,谋私利多而真心济世者少,但就是那为数不多的济世者,却为中国历史涂下了浓墨重彩的几道风景。范仲淹的人生实践就是这浓墨重彩耀眼的一笔。

  范仲淹生于989年,两岁就死了父亲,母亲改嫁朱姓。年轻时,他为科举而发奋图书,曾寄居僧舍苦读三年。宋真宗时考中进士,终于跻身于北宋官场。范仲淹的一生,不论官职大小,不乱走到哪里,他都是一心为百姓着想且敢说敢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但正因为官场上总是谋私利者多,因而他总是受排挤甚至遭陷害。在任何一个职位上都很难保持较长的时间。下面我们就大体看看他的人生轨迹。

  1033年4月,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右司谏,从这时起,他成了北宋朝廷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坐了谏官,他就三番五次地报告江淮一带天灾严重,请宋仁宗派人视察。仁宗听得烦了,就打发范仲淹去。范仲淹所到之处赈济灾民,整肃纲纪,回来时还带着当地百姓赖以充饥的乌味草让朝廷官员和后纪门传看。这当然搞得那些饱食终日的人很不高兴。到这年12月,宰相吕夷简就将他赶出来京城。1034年一年之中,就让他换了四个地方,但就这样他还是在苏州让真治理了常闹水灾的太湖。

  1035年宋仁宗又将他调到了京城,1036年吕夷简就又从“越职言事”罪将他赶出京城。这是西北边境夏人为患,宋军连吃败仗,1040年,范仲淹呗调到了庭州抵御西夏。范仲淹到庭州就发现了宋军部署上的大问题,他便重新部署部队,调整军队内部关系,敌人来了协同作战,很快,附近各州都学习了他的做法,因而夏人相戒道:“小范老子腹中自由数万甲兵。”但1041年,范仲淹缺因私自写信招降夏主元昊而险些被杀了头,他也因此被调离了庭州。1043年,吕夷简死了,范仲淹又被调回京城,这年8月,宋真宗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这时宰相缺位,范仲淹实际上履行宰相之职。范仲淹早就经常向宋仁宗提出革除弊政的建议,这时掌了权,他就开始实施他的改革方案。但很快收到了朝臣们的攻击和诬陷,1044年6月,他就又被贬出了京城。

  这以后,他就被走马灯似的调动。1045年正月知邠州,11日知邠州。1048年调知荆南邓州人遮道阻拦,宋仁宗只好让他又留在了邓州。1050年知杭州。在杭州,他的亲戚劝他在洛阳买一块地方以做养老之地,他说:“人如果能够享受道义之东,形影都可不要,还置什么地方啊呢!”1052年,又调知颍州。结果,范仲淹就死在了由杭州到颍州的路途上。

  孔子给读书做官的人设计的人生态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都是不论贫穷都要忧天下,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他自己济世情怀与人生实践的真实写照。爱听谗言的宋仁宗总是不能提供给范仲淹施展才坏与抱负的政治舞台,但在范仲淹死后却亲手给其墓碑上了“褒贤之碑”四个字以资鼓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我们

x
楼主热帖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1-8 12:39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4-5-27 22: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说这篇文章发错地方了么  是原创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12-22 10:07 , Processed in 0.053988 second(s), 21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