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文/大道中庸
首先,谈谈什么是对联的“合掌”
合掌原是佛教的用语,指两手合十。后被联界借用,指联对中对仗的一种毛病。到底“合掌”的定义是什么?,诗、联界众说纷纭。《王力近体诗格律学》说:“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黄星岩随园偶成云:‘山如屏立当窗见,路似蛇旋隔竹看。’厉樊榭咏崇先寺云:‘花明正要微阴衬,路转多从隔竹看。’二人不谋而合。黄不如厉者,以如字与似犯重。竹垞为放翁摘出百余句,后人常以为戒。”(卷五·二二),在这里,袁枚并没有给“合掌”下定义,只是说“如字与似字犯重”。将这种毛病或瑕疵称为或纳入“合掌”,是后人的主张。
王力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大忌。”
显然,王力给出的两个定义是有不同的。前一个定义重点在对偶中使用“同义词”上,凡有这种现象就是“合掌”;后来的定义放宽了些,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才叫“合掌”。“合掌”的概念被对联使用后,要求对联避免“合掌”,因为“合掌”是在浪费文字,囚锁思路,困窄联意。对初学对联的人,或者不注意的人,往往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下面所举的例子,个别联的语句的平仄结构,可能以2007年6月1日颁布的《联律通则》试行,有些出入)。例如: 华夏/江山/迎晓日; 神州/湖海/沐朝阳。
从对联格律的三大基本要求(平仄、词类、语法)来看,这副对联完全符合。但是它上、下联(比)对应的短语完全同义或近义,这便导致“合掌”。下一对联有“合掌”的嫌疑: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韩信墓前的祠堂联)
有人认为此联“合掌”的理由,是“生死”与“存亡”完全同义。该联的联意是:生死之命运都与“一知己”萧何相关;得以生存和导致诛杀乃因“两妇人”(“两妇人”指淮阴城下的漂母和长乐宫中的吕后,前者是韩信的救命恩人,后者是诛杀韩信的主谋)。
对这种情况,有些人提出所谓的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这些理论还是围绕“同义词、近义词”做文章,而从佛教的“两手合十”的内涵相比,“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显然不是“两手合十”,这不是对“佛祖”大大不敬?其实,古人早有说法,南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就明确指出:“两句不可一意”。对仗中“两句一意”应是“合掌”的本质。我们再来看下联: 大棚/常年绿; 温室/四季青。(尹贤著的《对联写作指导》)
我们在此不说此联的平仄违律,只讲“合掌”。此联的“大棚”和“温室”并不完全同义,“棚”和“室”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物,它们前面的修饰词“大”和“温”的含义完全不同。但此联乃然是“合掌”,理由是室内种的蔬菜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因此,我们在作对联时,就要认真思考,通过不断推敲,避免“合掌”。
其次,撰写对联如何避免“合掌”
在构思、立意时就要统筹全局,安排好上、下联的布局──这是对联创作中避免“合掌”的根本。只要在上、下联选择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寄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时空落笔,上、下联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意思就不会重复,就不会“合掌”了。下面选择避免“合掌”的表现手法,供读者参考。 1、时空对。上、下联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构思落笔:
人间/岁月/闲难得;
天下/知交/老更亲。 ──【清】佚名赠友联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清】孙星衍自题联
2、形声对。上、下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构思落笔: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 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清】佚名题趵突泉
一片/湖光/比西子; 千秋/乐府/唱南朝。 ──【清】李尧栋题莫愁湖
3、今古对。上、下联分别从过去和现时、古代和现代构思落笔: 旧事/总惊心,阶前/桧贼; 感时/应溅泪,庙侧/花神。 ──【清】佚名题西湖岳庙
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中贞/扶季汉; 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4、动静对。上、下联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事物构思落笔: 小楼/容我静; 大地/任人忙。 ──【清】杨应琚题罗浮山酥醪观楼
功名/事业/文章,他生/未卜。 嬉笑/悲歌/怒骂,到此/方休。 ──【清】鲍桂星自挽联
5、纵横对。上、下联分别从景物、事件的纵向和横向构思落笔: 积石/导流/趋大海; 崆峒/倚剑/上重霄。 ──【清】左宗棠题拂云楼
6、远近对。上、下联分别从近景和远景落笔: 对岸/绿杨,摇乱/三春/旗影; 出场/红杏,招来/几个/酒人。 ──【清】戴鸿庥题杏村古酒
7、前后对。上、下联分别从空间的前后或时间的先后构思落笔: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清】秦大士题岳墓
为过去/古人/重写照; 看将来/吾辈/亦登场。 ──【清】蒋士铨题戏台联
8、俯仰对。上、下联分别从空间的俯瞰和仰瞻构思落笔: 玉宇/琼楼/天上下; 方壶/员峤/水中央。 ──【清】赵翼金鳌玉蝀桥
9、有无对。上、下联分别从有什么和无什么构思落笔: 并无/半点/生机,饿死/不如/读死; 只有/一条/活路,文通/即是/运通。 ──【清】钱沣自题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清】百龄引苏轼诗句戏题联
10、收放对。上、下联分别从景观、思路的聚拢和开放构思落笔: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清】朱彜尊题山晓阁
11、轻重对。上、下联分别从内容、气势的轻重构思落笔: 小筑〈于〉山水间,直以/云霞/为伴侣; 大名〈在〉欧苏上,尽收/文藻/助江山。 ──【清】佚名贺梧门书屋落成
12、别物对。上、下联分别从不同的事物构思落笔: 鹤舞/关河动; 云飞/楚塞长。 ──【清】顾景星题黄鹤楼
酒/不能豪/偏爱客; 米/犹难索/更藏书。 ──【清】吴嵩梁题赠昌彝 13、别景对。上、下联分别从不同的景物构思落笔: 九曲/初通/三岛近; 万山/遥拜/一峰尊。 ──【清】黎士弘题九曲溪
14、别位对。上、下联分别从我方、他方或此方、彼方构思落笔: 富贵/无常,尔小子/匆忘/贫贱; 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时书。 ──【清】佚名题宅中飨堂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王夫之题湘西草堂
15、问述对。上、下联分别从设问题和叙述或回答问题构思落笔: 有客/临舟/怀帝子; 何人/下榻/学陈公?
16、怀望对。上、下联分别从怀念往事和想望未来构思落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清】佚名题滕王阁
17、行感对。上、下联分别从作者的行为和感想构思落笔: 揽胜/我长吟,碧落/此时/吹玉笛; 学仙/人渐老,白头/何处/觅金丹。 ──【清】佚名题黄鹤楼太白亭
18、景人对。上、下联分别从景物和人物构思落笔: 地居/黄运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滴/皆从/心上过; 官作/军民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 ──【清】张鼎题徐州府道署
樽前/帆影,槛外/岚光,数/胜迹/重重,都向/江头/开画本; 楼上/仙人,阁中/帝子,溯/游踪/历历,又来/亭畔/吊忠魂。 ──【清】佚名题大观亭
19、景情对。上、下联分别从状景和抒情构思落笔: 北迎/拱极,西接/延青,共分得/一池/烟水; 春步/柳堤,秋行/蔬圃,最难消/六月/荷风。 ──【清】佚名题兴化柳园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清】陈大纲题岳阳楼
20、景事对。上、下联分别从景观和事件构思落笔: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指/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清】佚名题碧山书屋
21、景史对。上、下联分别从景观和历史构思落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侭]朱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孙髯翁题大观楼
22、流水对。上、下联一意相承,不能颠倒的对联叫做流水对。 无可/奈何/新白发; 不如/归去/旧青山。 ──【清】郑心一自题
大抵/浮生/若梦; 姑从/此地/销魂。 ──【清】曾国藩嵌名题赠“大姑”
通过以上二十二类构思落笔,不同构思作出的对联,其意境是不同的。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选择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寄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时空构思落笔,肯定还会有多种手法。例如:1998年,中国楹联学会、中央电视台等八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主题为“环宇大团圆”的海内外征联。其中一等奖的对句: 出句:[任是]海角天涯,此际月明千里共; 对句:[何分]苗笙藏鼓,今宵春好八音同。 该对句紧紧围绕“环宇大团圆”的主题,避开出句以景色为主的构思,选择热闹欢乐的画面,以乐器对地理,以春色对明月,以声音对距离。一静一闹,一声一色,当称佳配。
我们在创作中,只要举一反三,对联能够远离“合掌”,达到精彩纷呈的目的。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对联本身是一种以对称为特点、受格律约束的独立的文学体裁。每副对联一定要能够完整表达一个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的表达是通过上、下联的句意来实现的。我们在采用手法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同一个主题思想。否则就会出现“隔”的毛病,隔得无边无际,让读者无法理解,不知所云,失去主题思想,就称不上是独立体裁──对联。
注:参考电白楹联知识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