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695|回复: 2

且待小僧伸伸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19 06: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家乐 于 2013-4-19 06:54 编辑

□ 柳一村


前段时间,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古代家具”,讲得头头是道,令人大开眼界,获益匪浅。看来,马先生在收藏古代家具方面,确实是行家里手。也许是马先生一时兴起,放着古代家具收藏这一题目不讲,偏要去客串讲诗,结果把诗讲不通了,也使观众开始怀疑,马先生真的懂古代家具么?

我们且看马先生是如何“新解”李白《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看到的所有解释,大致都是这样:在一个深秋的晚上,李白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看着地上的月光,不由地升起思乡之情。这首写进小学课本的诗,影响非常广泛。但这个解释中有一个大谬:李白诗中的‘床’,不是我们今天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接着,马先生在引经据典大谈什么是“胡床”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动作清清楚楚,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

但是,我认为这里的“床”,就是我们今天睡觉的床,不是“马扎”。

《康熙字典》对床的解释是“人所坐卧曰床”,没有说床是“马扎”。我们今天睡觉的床,可坐,可卧,你卧过“马扎”吗?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暑则在野,寒则依人,随着天气的由热变凉,蟋蟀的活动地点也由野外转到了室内,最后钻入了床底下。试想,蟋蟀躲在马扎下,能过冬吗?阮籍《咏怀诗》之六有句:“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记载了一个“西门豹治邺”的故事。里面讲到邺之三老为河伯娶亲,把准备献给河伯的姑娘“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这里的床席,就是我们今天睡觉的床席。有新娘子睡马扎的吗?人坐马扎上,也不可能在河中浮行数十里。

《世说新语》里关于“坦腹东床”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如今人们称女婿为“东床”,没有叫“马扎”的。

张籍《行路难》:“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一直到现在,人们还有在眠床头暗藏金银细软的习惯,总觉得这样保险。而又有谁会在马扎下面放贵重物品的?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只有床头漏雨,才长夜难眠。倘若雨水只将区区一张马扎淋湿了,干卿底事?

高适《醉后赠张九旭》:“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床头置酒,才能表现出张旭嗜酒如命和特立独行的癫狂个性。马扎上放一壶酒,又算怎么一回事呢!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真是不胜枚举。其实,古代诗文里提到的床,大都就是“床”。只有“胡床”才作“马扎”解。李白的这一首《静夜思》,明白如话,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清代的王相在讲到这首诗时,也只是轻轻一点:“此见月思乡之作也。言将寝之时,明月入窗,照我床头,其白如霜。”着墨不多,可是言简意赅,实在解得切。本来孺妇皆知的《静夜思》,经马先生一“新解”,反而令人糊涂了。诗意,也跟着没有了。

我平时收看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必正襟危坐,作洗耳恭听状。如今听了马先生讲诗,使我想起了明人张岱在《夜航船》序文里讲的一个故事,不觉莞尔。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楼主热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19 09: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19 11: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电视节目,所为的目的是利益,那么所发生的的一切皆可以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12-22 10:16 , Processed in 0.059323 second(s), 21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