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440|回复: 0

《门外谈诗》之第一:“诗心”评说(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3-19 22: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十分广博的话题。但究其要者,乃是对“人”的关怀,对善良“人性”的呕歌和肯定。孟子说:“仁者爱人”。“爱人”,是对我国古典诗歌中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

  但是,仁者乐水,智者乐山。同样是“爱人”,每个人“爱”的原因、方式、角度和结果是不会一样的。这说是说,出于同一的目的,人们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对于同一的事物,人们可以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评价。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差异。在诗歌创作上,则取决于诗人的“旨趣”,也即“诗心”。

  “文如其人”。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诗心”。宋人赵汝回在其《云泉诗》中说:“人之于诗,其心术之邪正,志趣之高下,习气之厚薄,随其所作,无不呈露。”这就是说,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因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而有所感悟,有所激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或“言志”,或“缘情”,于是就有了诗;而诗中所表露出的“心术”、“志趣”和“习气”,却是因人而异的,是与诗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学识修养、兴趣爱好、胸襟气度等息息相关的,这也就是说,其“诗心”就会大不一样。

  相传我国古代有一首咏雪诗,是文士、官员、乡绅、乞丐四人的“联句”。他们四人面对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各吟诗一句;由于四人的身份、境遇不同,其旨趣也全然不同。

  大雪纷纷落地(文士)

  此乃皇家瑞气(官员)

  下它三年何妨(乡绅)

  放你娘的狗屁(乞丐)

  这真乃是“文如其人”也!如果说这只是一首打油诗,尚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就以历史上被人们多次吟咏的“昭君和蕃”的故事为例,来看一看“诗心”是如何因人而异的吧。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白居易《王昭君》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白居易《王昭君》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驼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

  ——杨凌《明妃怨》

  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刘献庭《王昭君》

  远嫁呼韩岂素期,请行似怨不逢时。出宫始觉君恩重,临去犹为斩画师。

  ——赵翼《绝句》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刘庭献《王昭君》

  上面六首绝句,均为吟咏王昭君远嫁匈奴而作。但由于作者的旨趣(即诗心)不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王昭君也大不一样:

  第一首,“如今却似画图中”,是一位虽苦犹荣的王昭君;

  第二首,“黄金何日赎蛾眉”,是一位思归故里的王昭君;

  第三首,“羞向单于照旧颜”,是一位幽怨满腹的王昭君;

  第四首,“汉家长策在和蕃”,是一位义愤填膺的王昭君;

  第五首,“出宫始觉君恩重”,是一位深感皇恩的王昭君;

  第六首,“不嫁单于君不知”,是一位敢于怨刺的王昭君。

  蔡州一布衣 2004年5月3日于听雨斋

楼主热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12-22 09:18 , Processed in 0.050890 second(s), 21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