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120|回复: 0

诗歌的通感艺术写作手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7-10 02: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的通感艺术写作手法

文/ 来源:新浪博客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什么是通感?

  把两种(含两种以上的)感觉互通,即为通感。进一步说,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人在不同的情况之下,会生发出不同的思想情感,或悲,或喜,或优雅,或忧伤......,诗人写诗,要想出好的篇章,首先就要给不同的思想情感找到不同的最妙站位,是以人的身份说话,还是以物的身份说话;是以地球的身份说话,还是以太阳的身份说话;是以中国的身份说话,还是以美国的身份说话等等。凡此种种的替身考虑,在源头上决定着一首诗好或坏的发展趋势。人要是死站在人这个位置上说话,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诗人的最低要求,就是要掌握借景抒怀、托物映射这些最基本的艺术手法。艾伦·金斯堡《嚎叫》与《美国》的直抒胸臆,是从根本上坫污诗歌美学的,因为,诗歌讲究的是意境(在庞德那里被叫着意象),而非单一的气。只有将气养涵,化为意境,才是诗最本真的面貌。直抒胸臆的东西不是不可以写,很多情况下,需要直抒胸臆,但不可将其视为诗歌典范。诗歌是艺术范畴的语言和文字,而非丝毫没有变化的直率。谈到艺术,就必然要涉及到色彩、通感这些和形象思维有关的文字。中国文字是个大艺术家,因为她身备六艺。一首诗如果也像中国文字那样身备六艺,即使没有惊人之语,也不会流于平庸,她的含金量可能不高,但她肯定是有意境的。惊人之语只有天才才能说出,不要苛求每个诗人都是天才。

  一个诗人是不是天才,和这个人身上艺术材质(成色)的高低有关系。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是有心人,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肯吃苦(不怕伤脑筋),你就有可能成为天才。直接往往是由于偷懒,而奇妙就必须借助错位和嫁接的艺术探求。好的诗句亦此亦比兼容其他;不好的诗句顾此失彼孤家寡人。写诗,一个主体意象确立了以后,需要其他意象来加以强化和补充,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艺术效果。只要和主体意象相关连,你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你能想到的意象分支。会转换和过渡意象的诗人,就是天才。比如把长剑过渡成闪电,再把闪电转换为弯月。再如,在特定的思想情感下,把一地的碎玻璃说成满天的繁星,美,就扑面而来了。此外,透过现象说本质,也是天才的写作方法,面对高楼,你看到了什么,就只是高楼吗?它是不是辛苦的凝聚和汗水高耸?还有那些沙石,它们仅仅就只是沙石吗?它们为什么不可以是在土中修炼成精的英才?是诗人,就不能偷懒,要习惯和善于转换观察事物的视角、习惯和善于对事物作深层次的思考。要做到这点,通感的运用,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之一。

  人的敏感心理活动和对于外在的物理感受,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审美趣味的丰富性潜意识。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人们常用“痛苦”形容歌声,“痛”本属于感觉印象,“苦”属于味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通感的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诗歌通感艺术的创作创造和诗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就是诗歌艺术活动中的通感。诗歌艺术活动中的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诗人常常利用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创造生动的语言去强化对事物的审美。在诗歌的通感艺术写作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诗歌的通感艺术写作多以“以声类声”的形象出现,即以它声通己声。说琴声如流水声,就是以声类声。白居易《琵琶行》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即是一例。以声类声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如听觉通于视觉,就是当我们听到了琴声却触类旁通唤起了流水的形象。再象“雨声笔下无,”,“雨声”是听觉;“无”是听觉、视觉、触觉的混合,就是听觉通于多感觉了。这种以声类声,又能唤起别的形象的,在《文心雕龙》即被说成是“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里把无声的事物动态化姿态化,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通感艺术的运用作为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它的审美创造力,就在于诗人在情感的焦点作用下,沟通各种感觉渠道,将以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生活表象熔炼成新颖生动的多感性的审美意象,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开掘诗的思索广度,创造诗歌艺术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并且在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上能够充分利用读者的艺术感受潜力,将其引向诗情画意的更高境界。

  运用通感所创造的多感性语言,显示出不同于一般感知逻辑关系的新奇性,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又都合乎于审美规律,闪烁着审美创造的光彩。

  在诗歌的审美创造中,通感更被广泛地运用于审美意象的构成。诗人凭借着通感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将接纳感官错综地挪移转换,从而创造出具有多感性的新奇意象,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的美的魅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的通感艺术。

  诗歌通感艺术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荷马。在荷马史诗中写有这样的诗句:“树上的知了泼泻下来百合花似的声音。”在这一诗句中,把属于听觉的知了的“声音”转化成“百合花”这一视觉形象,在听觉与视觉这两个感觉领域同时刺激欣赏者的感应力,扩大了欣赏者对审美客体的感受范围。

  在当代诗歌的通感艺术写作中,随着高科技的出现,诗人们常以其对性质、色彩、声音、气味等不同范畴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的特殊发现为基础,形成通感的描写,使多种感觉在相互沟通中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产生出特殊的韵味,从而给人以异常的新奇的审美愉快。例如,独立苍茫在《时间组诗·在时间的宽银幕上》中这样写到:

  在交响乐中引吭高歌的山水画

  英俊豪迈,心潮澎湃。继而

  花草旋转,木与石

  也在声光电的集体煽情下脉脉含情

  鸟语的翩跹曼妙在风月的温柔里

  鸟语翩跹的浪漫里通感

  又一次慢慢的抬高着爱情

  多么温馨的永恒主题

  一红一白两朵玫瑰

  被通感放大成特写

  芳香扑鼻、幸福欲滴的语言在空气中弥漫

  花丛中盛开着一首美丽的绝唱

  ......

  这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通感写作,不可谓不是集大成的。

  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应是一种超越自发而成为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着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也就是说,诗人在运用通感时,必须在“有意注意”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达到多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诗歌通感艺术形成的重要的心理元素,而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就是创作主体的想象的驰骋和感情的注入。

  “想象是各种感觉挪移转变的桥”。诗中具有通感效果的审美意象的生成,皆是诗人能动地发挥想象力的结果。康德在《判断力批评》中说:“审美意象,就是想象力所形成的那种表象。”这种想象力,是创作主体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对客体进行加工与组合的思维能力,它运用于通感艺术中便可突破一般的逻辑心理规律,使现实的感觉与想象的感觉沟通起来,创造出多感性的审美意象。

  如果不是以诗人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就不能产生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转换与融合,当然也就难以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美意象。

  诗歌通感艺术的审美创造虽然强调诗歌通感效果的形成必须充分发挥诗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排除主观随意性。因为在通感艺术的运用上,感觉的挪移必须建立在具有某种共通性的基础上,并非任凭想象将几种感觉随意转换就能创造多感性的意象。在诗的通感反应中,当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时,二者总是在美感或情绪色彩上具有相通之处。所以诗人在运用通感艺术时,总要考虑几种感觉不似中的某种相似,使一种感觉转化为美学上与之相通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另一种感觉。

  如果忽略了几种感觉不似中间的相似这一共通性,一味地滥用通感,便会使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的道路上去,这显然是和诗歌的通感艺术写作风马牛不相及的。

  ----独立苍茫《诗学》节选

  (声明:本章节对百度搜索中有关“通感”部分存在着少量引用,因为作者不详故难以注明,在此表示感谢与抱歉!)

楼主热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12-22 01:52 , Processed in 0.133114 second(s), 25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