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シ指间砂ヘ 于 2010-8-31 10:19 编辑
题名:【小城故事】城有
作者:木木
文体:古杂文
简评:“大智若愚”与“反治其身” 此三则古文,文辞哲思溢放,玄机尽彰。 大智若愚 僧求死、道钓水、叟向愚,此三者所求之物皆非常人所愿,是僧、道、叟疯癫乎?非也!是其三者愚昧乎?亦非也!宋苏东坡先生于《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言:“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此处“大智若愚”是指才智出众但并不处处表现在外,个人揣意多半是东坡先生历经排挤而不得志,遂有此德。然这似乎更是历练之后的为人之道:藏尽锋芒以避祸,不露山水以自保。与“大智若愚”同义者还有“大巧若拙”,此言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其蕴味更有所升华。“大智若愚”在寻常生活当中表现低调,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己的心态。若非有此大开大合之心境,又岂能生中求死、弃鱼钓水、背智向愚?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智愚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反治其身 且看僧、道、叟的行为皆有悖于常理,似乎更折射出另一个道理,即反治其身,抑或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常人而言,万事直道而行已是常规,更是千年不变的定律。固众人皆众,无所差别。而千万人之中终有其一二者,悖行而驰得大成。《老子》四十章中有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意为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老子》更是以“相对”之论,阐明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与死、鱼与水、智与愚莫不如此,在一定条件下,“坏”(反态)的东西可以引出“好”(常态)的结果,“好”(常态)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反态)的结果。纵观古今,反其道而行之者有几人?此精神之大,眼界之阔,心境之开,无人能及也!
然,此文亦有瑕疵之处,即措辞不精、用词不炼。望日后多多注意!古杂文不比现代文句长词华,相反是精炼如譬、恰到好处。
评分:9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