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6 天前 |
---|
签到天数: 83 天 [LV.6]常住居民II
|
转字书剑论坛:www.shuj.cn 高手云集的地方
我们伟大的祖国被称为诗国。诗歌起源于民间。远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之后屈原等人所作的楚辞,汉魏六朝的乐府,都在《诗经》的旧有格式上加以发展。从汉代以后,出现了五言诗和七言诗。到了南北朝,已有了律诗的雏形。至唐则发展得更加完美,成为唐诗中的重要形式。
(一)。基础总论
一、诗词分类
诗的种类很多,但从格律上来看,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也有一定的句式和音节,但写法较为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则受格律限制。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按照诗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七言。近体诗中按诗句数分绝句(每首诗四句),律诗(每首八句),长律(或排律,超过八句)。古风中还有一种所谓杂言诗,又称长短句。杂言诗往往以七字句为主,其中夹杂着三字句、五字句,有时还夹杂着四字句、六字句以至十一字句,例如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哉,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宋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而且一直为后人所用。因宋代词最盛行,故称为“宋词”。
二、字数与句数
诗词有固定的字数和句数。如《自嘲》这首诗(参见如下)是七律,每句七个字,一共八句,共五十六字。
三、押韵
押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所谓押韵,指的是诗词的一定位置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凡韵母相同的字,称“同韵字”,凡是同韵字,都可以用来押韵。在汉语拼音中,有些韵母前边还有韵头,如“ang,iang,uang”三个韵母来说,“ang”前面的i、u算为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以鲁迅诗《自嘲》为例,
自嘲(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qiu),
未敢翻身已碰头(tou)。
破帽遮颜过闹市(shi),
漏船载酒泛中流(liu)。
横眉冷对千夫指(zhi),
俯首甘为孺子牛(niu)。
躲进小楼成一统(ong),
管他冬夏与春秋(qiu)。
第一、二、四、六、八句最后字分别为求、头、流、牛、秋。也许大家会认为压iu韵,其实错了。本诗压的是OU韵,因为IU是IOU的缩略,I在韵母IU中为韵头。
四、平仄
平仄是根据传统四声(不是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分的。 传统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而现在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为“阴、阳、上、去。无论是古四声还是今四声,他们都是按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分。不过古“入”声拿-b、-d、-g收尾读音比较短促。广州话现在还保留有-b、-d、-g韵尾。普通话中里古入声字的-b、-d、-g韵尾已经消失,古入声字就分别归到今“阴、阳、上、去”四声里去了。例如:古入声字“八”现读阴平音(一声),古入声字“拔”现读阳平音(二声),古入声字“笔”现读上声(三声),古入声字“必”现读去声(四声)。类似这样的字有很多。因此,我们在读古人写的诗词时经常发现不合平仄的现象,其原因正是因此。
明白了四声,下面就可以说平仄了。“平”就是平声(包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除“平”以外的另外两声(三声、四声,另外还有古人或今广州中的入声)。在诗词的平仄格式中,凡“平”的位置必需选用平声字,凡“仄”的位置需选用“上、去、入”三声。
古人写诗,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跟字音的高低升降有关。同一句话中用相同的声调就有点呆板,用不同的声调才有变化,才能有节奏。诗词中的平仄交替或对立,就能构成诗的节奏与旋律,形成诗的音乐美。因此,平仄是诗词格律的重要因素。
以《早发白帝城》(李白)为例,
早发白帝城(李白)
1、朝辞白帝彩云间
A、平平仄仄仄平平
2、千里江陵一日还
B、仄仄平平仄仄平
3、两岸猿声啼不住
C、仄仄平平平仄仄
4、轻舟已过万重山
D、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3、4句分别为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相对。
五、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鲁迅诗中“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参见上文)中,破对漏、帽对船、遮对载、颜对酒、过对泛、闹市对中流。
对仗要求词性(句、动、形容、数词、颜色、方位、副、虚、代、连绵字)相对,即上下一致,有时还要求名词的类别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动物等。凡同一小类相对,词性又相同的,因为对的很整齐,所以叫工对。在一联对仗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也叫工对。
(二)律诗绝句
一、七言律诗
1、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其基本句式有四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句式依其后两字分别称为“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平平脚”。
2、七律的四格(去掉有括号的两字,则剩下的为五言律诗的四种格,下面其余三例也一样)
第 一 格:(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入韵,即首句最后一字压韵) 举例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备 注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5、(平平)仄仄平平仄
6、(仄仄)平平仄仄平
7、(仄仄)平平平仄仄
8、(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为“时、丝、旗、诗、衣”,压i韵。
第五句中“看”有两种读音,二声和一声,这里读一声(平声)
第一格(首句入韵,即首句最后一字压韵)
第 二 格:(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不入韵)
举例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备 注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5、(平平)仄仄平平仄
6、(仄仄)平平仄仄平
7、(仄仄)平平平仄仄
8、(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为“身(shen)、人(ren)、春(chuen)、神(shen)”,压en韵。
第二格(首句不入韵)
第 三 格:(仄仄)平平仄仄平(首句入韵)
举例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
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
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
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备 注
1、(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仄仄)平平平仄仄
6、(平平)仄仄仄平平
7、(平平)仄仄平平仄
8、(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为“图、铺、珠、蒲、湖”,压hu韵。
第三格(首句入韵)
第 四 格:(仄仄)平平平仄仄(首句不入韵)
举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悉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备 注
1、(仄仄)平平平仄仄
2、(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仄仄)平平平仄仄
6、(平平)仄仄仄平平
7、(平平)仄仄平平仄
8、(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为“裳、狂、乡、阳”,压 ang 韵。
第四格(首句不入韵)
二、七言绝句
1、七言绝句也叫“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从句数、字数来说刚好是七言律诗的一半;就其平仄来说,七言绝句的格式,恰好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和后半首。
2、七绝的四格(去掉有括号的两字,则剩下的为五绝的四种格)
第 一 格
举例
《无题》
鲁迅
万家墨面没蒿莱
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备 注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为“莱(lai)、哀(ai)、雷(lei)”,普通话不压韵,但绍兴方言可以压韵。
第 二 格
举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备 注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为“升、层”,压eng韵。
第 三 格
举例
《漫兴》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
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
轻薄桃花逐水流
备 注
1、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的韵脚为“头、洲、流(liou)”,压ou韵。
第 四 格
举例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备 注
1、仄仄平平平仄仄
2、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的韵脚为“天、船”,压an韵。
三、五言律诗
1、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2、五言律诗的格见七言律诗的格。(不再举例)
四、五言绝句
1、五言绝诗简称“五绝”。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2、五言律诗的格见七言绝句的格。(不再举例)
五、平仄的变格
上面说的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四种基本格式,我们称其为正格。但是,在写诗时,由于内容的需要,这些基本格式有些句的平仄,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可以用仄声,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可以用平声,这是律诗和绝句允许的,我们称这类格式为变格。下面举常见的三种变格:
1、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七言的变格,第三字由原来的平仄不拘变为必须为平声)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的变格,第一字由原来的平仄不拘变为必须为平声)
例: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此句为平平仄平仄,第一字必须为平声),孤客最先闻。
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七言的变格,第五字由原来的必须平声变为平仄不拘)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五言的变格,第一字由原来的平仄不拘变为必须为平声)
但注意的是,这种变格中七言的第五字,五言对句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
例: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变格),春风吹又生(对句中的第三字为吹,必须为平声)。
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言的变格)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五言的变格)
例: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变格)。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变格)。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六、粘对和一三五不论
1、粘、对: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han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的第一句称出句,第二句称对句。出句与对句的平仄是对立的,这就称为“对”。假如出句是平头(以平平开头),对句就是仄头(以仄仄开头)。因此构成了如下的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粘”是连的意思,从平仄来说,就是平粘平、仄粘仄。粘是指下联出句头两字要与上联对句头两字的平仄相同。因为第一字可以不拘平仄,因此,粘的重点主要是第二字。明白粘对的规则后,四种正格都可以具此推出来。
2、一三五不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说,一三五句的平仄可以不拘,二四六句的平仄必须讲究,不能不拘。但是此规则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句子。如仄仄脚的句了(后两字为仄仄),七言的第三字、第五字,五言的第一字、第三字,一般不能同时不论。七言的第三字用仄,第五字一般用平。反之,第三字用平,五字应用仄。(五言仿此)。再如“仄平脚”的句了(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不能不论。若不论,则除了韵脚外,全句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犯孤平”。律诗一般回避此种句式。至于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按常规也是要论的,但在这些地方可以不拘平仄。“二四六分明”对于变格的第六字也不适用。
七、律诗的对仗
(对仗的概念见第一讲 诗词基础)绝句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律诗必须用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三)。古绝与古风
一、古绝
绝句的句式都是律句。所谓律句是指句中用字按一定的平仄交替格式组成的句子。由这类句子构成的绝句称律绝。古绝每首也是四句,从句子的字数来说,也是五言和七言,但句式的平仄不拘。
二、古风
古风又称古体诗,古风分五言古诗(五古)和七言古诗(七古),它与律诗(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对立的。其与律诗的区别如下:
1、从句数来说,古风每首可以是八句,但不限于八句,而律诗必须为八句;
2、古风句式的平仄用的不是律句,即古风的平仄可不拘,而律诗的平仄有一定格式;
3、从用韵来说,古风不仅可以用平声韵,还可以用仄声韵,并且可以换韵;
4、律诗要求对仗,古风用不用对仗句是自由的。如果有的地方用了对仗句,也只是修辞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
此外,还有一种入律的古风。这种古风基本上用的是律句或一半用律句,而且符合律诗粘对的规则。如刘禹锡的《庭梅咏寄人》(见左)。
古风除五言和七言外,还有一种所谓杂言诗,又称长短句。杂言诗往往以七言为主,其中夹杂着三字句、五字句,有时候还有四字句,六字句以至十一字句。如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难》
李白
噫吁戏,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
(四)。词
一、概述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它产生的时代根据宋王灼《碧鸡漫志》等书记载,是从隋代开始的。宋代词最盛行,所以称为“宋词”。《全宋词》所收词将近两万首。然而宋人写词已经和音乐无关,而是单纯的文学创作,成了诗的别体,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诗余”。
二、词牌
词当初是配乐的,词牌就是词的乐曲的调名。词的乐曲很多,因此词牌的名称也就很多。这些名称的来历,有的清楚,有的不甚清楚。举例来说:
1、有的词牌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鹊踏枝》等;
2、有的词牌是摘取词中的几个字得名。如《忆江南》源于白居易词句“能不忆江南”;
3、有的词牌是大曲或法曲中的一段。大曲、法曲是唐宋大型歌舞剧目,用许多乐曲组成,结构复杂,演奏不易。后世多从其中摘录其动听而又可独立的一段演唱。《水调歌头》就是大曲《水调歌头》开头的一段。
4、有的词牌是由词的字数得名。如《十六字令》,全词共十六字;《百字令》(又名《念奴娇》)全词共一百字;
5、有的词牌出自人名或地名,如《念奴娇》,念奴是唐代天宝年间一个歌女的名字;
6、有的词牌是由古诗句得名,如《西江月》由李白《苏台览古》诗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得名;
7、有的词牌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咏的是打渔。
但大部分词除了词牌名外还都有词题,如毛主席《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渔家傲》是词牌名,《反第一次大“围剿”》是词题名。
三、词的押韵
词有单调、双调的分别。单调不分段,《如梦令》是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段,《清平乐》是双调,分两段。一段叫做“一阕”,又叫“一片”。“一阕”就是音乐上奏过一遍。第一段叫做上阕(片),下一段称下阕(片)。
词与诗的押韵不同。诗一般是偶句押韵;词的押韵是在词调制订时依据音乐的需要而规定的,因此各调押韵的位置不同。有的词前阕与后阕每句都押韵,如毛主席《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主席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岗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括号中字为压韵字)。
词一般不是每句都押韵,有的前阕与后阕押韵位置相同,如《卜算子》;有的不同,如《水调歌头》。
律诗一般都押平声韵,但词没有这个限制;律诗用韵一韵到底,而词当中可以换韵。
四、词的对仗
律诗中两联对仗受平仄束缚,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对;词的对仗,平仄由词谱决定,可以对立也可以不对立。
律诗对仗同一联不能同字相对;词的对仗没有这个限制,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
律诗要求中两联对仗,而词要求在固定位置对仗的较少,一般是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都可以用对仗句。
五、词的平仄
每首词都有一定的平仄格式。这些格式不象律诗那样整齐
六、词谱例说
词牌是词谱的名称,词谱是词牌的乐调规定的格式。多数词牌只有一个词谱。由于词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有些词牌往往有几种别体。如《念奴娇》就有平韵和仄韵十二体,其中以仄韵为多。
词谱是唐宋两代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因此,词谱的数目很多,总数在一千以上。每个词谱都规定了词的字数、韵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依照词谱所规定的格式写词称为“填词”。
例如
1、《如梦令》:
词谱: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重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词例: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主席-《如梦令.元旦》)
2、十六字令:
词谱: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平)
词例: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主席-《十六字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