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诗外,情在诗中 ——析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作诗有两个特点,一是朦胧含蓄,二是化典出新。特别是在《无题》系列的诗中,这两个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试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来体会一下这两个特点: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因为难得,所以难舍。前一个“难”字指事,有阻力而难见;后一个“难”字指情,分别苦不堪言。那么为什么难相见呢?据专家推断,这首《无题》诗极可能是为李商隐的岳父的一个小妾而作,是一个难以言说的情人。妻妾都好见,可婚外情人就难见了。这句正是体现了义山含蓄的特点,意中人的身份通过这两个“难”字已经把妻妾排除了,但读者需要费一番脑筋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而这首诗也正是借这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人的口吻来写的。通篇以她的联想来展开意象,而不是以作者的身份来点染翰墨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一般指春风,春风是软绵绵的,无力;既然是春风,为什么百花反而残了呢? 这是指的暮春时节,像桃花、杏花什么的,当然就凋谢了;不过,还有许多盛开的鲜花啊,情人怎么没看到呢?这句既是写景,又是写情。因为要离别,心里难受,只见到那些伤感的景象了。这是借景生情的手法,明写景,暗写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丝”是“思”的谐音字,作者把情人比喻为春蚕,一直到死对他的思念才会终竭。一见钟情,生死不渝。 这一句是借典出新,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已经运用过一语双关的手法了,只不过,《作蚕丝》一诗是积极的,充满希望;而义山的《无题》则是消极的,充满了愁闷和怅惘。 “蜡炬成灰泪始干”,意在还泪,和《红楼梦》中的黛玉还泪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句同样是化典出新,出自自乐府旧题《自君之出矣》。 南朝王融的《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金炉香不然。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 隋朝陈叔达《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王融的诗表达出了“煎泪”这个概念,第一次用蜡烛的泪来暗喻思念的泪;而陈叔达更进一步,不只是空自煎了,而是煎泪几千行,思念得更加情真意切。李商隐就把这种情写到极致了,人死了思念的眼泪才能流干。化得更新,化得更妙。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前面的是说情人自己的,后面的是她推想作者李商隐的。依然是从古人的诗中化出来的,出自六朝诗人吴均的《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中的第三首,原诗是这样的:“春草拢可结,妾心正断绝。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非独泪成珠,亦见珠成血。愿为飞鹊镜,翩翩照离别。”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是蓬莱山,仙人住的地方,在这里呢指恋人住的地方。这一句和前面痛苦不同,而是寄寓了希望。到蓬山没多少路,但是也要像青鸟一样殷勤常回来看看。可是这种希望呢,说实话又纯粹是一种理想,不现实的,因为相见是那么难,怎么可能呢?所以看似高调的希望实际更加重这种思念的痛苦。 虽然李商隐借了不少前人的诗意化成了这首诗,但他的诗不像那几首那么直白,而是曲曲折折的,先痛苦,又表忠心,又描述思恋,最后又寄寓希望,可是,还是回到了痛苦。这种爱情犹如幻影,又如云雾,迷茫而凄婉,惆怅而感伤,意在诗外,情在诗中,所以成为了千古佳作。(大卫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