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876|回复: 3

舍得老师【诗学杂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17 14: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今天我们做诗学杂谈。

      舍得群诗学讲座,重在诗学的普及。所以,我们的讲座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讲座。从诗词到楹联及诗钟,都是从最基本的概念说起。重在对体裁性质的理解,而没有拘泥于具体格式或某些术语的纠缠。而舍得论诗,更愿意从诗歌之外的观点来品论。所以,舍得的诗学观点,侧重于思路而不是拘泥于套路。

      先来闲谈几句。前几天,我把自己的签名该成了这样的话:“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学诗诗,作者当然不是舍得,而是吴可(吴可,宋代诗人,字思道,号藏海居士)。学诗是不是真的象修禅一样呢?这个问题,其实不仅困扰我们初识诗径之人,也困扰了千百年来的诗学名士们。因为我们都是爱诗之人,我们不妨看一下古人们怎么论及到这一点的。下面罗列一些,我们先品味一番再说。

      严羽有言:“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有义”。沧浪观点很鲜明,重在一个悟字。我们再看一下不同角度的“学诗浑似学参禅”

      赵章泉:

      学诗浑似学参禅,识取初年与暮年。巧匠曷能雕朽木,燎原宁复死灰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束缚宁论句与联。四海九州何历历,千秋万岁永传传

      吴可: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肯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龚圣任:

      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学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会意即超声律界,不须链石补青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几许搜肠觅句联。欲识少陵奇绝处,初无言句与人传。

      呵,不少吧?“学诗浑似学参禅”这句为起句,还有好多人写的,都是谈及自己对诗学的观点。看前人写的这么好,舍得手痒,也现凑上几首,先在这里开心一下:

      舍得之间:

      学诗浑似学参禅,跳出诗尘方可圆。律格千般皆小道,悟来便可做诗仙。

      学诗浑似学参禅,塞外江南合一弦。莲叶胡笳凝妙曲,狼烟何不化炊烟。

      学诗浑似学参禅,炼意犹如采佛莲。月下阆仙双泪尽,三年拾得一吟鲜。

      好,我们进入今天的主旋律,就是谈诗词曲联这一类文体的写作思路问题。体裁不同,但是写作时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我们把这类韵文体裁,都归到“诗学”范围内。把学诗看做是学参禅,有点吓人,有故弄玄虚的嫌疑。佛家讲究的是“悟”,讲究那个“顿悟”的说道。就是说本来浑浑噩噩的沉迷于红尘中,忽然有一机缘,让自己一下子把世间的一切都看破了。咱现在不研究佛学,但是,那个“悟”字,却不是属于佛家所独有,我们同样可以悟。我们学诗不是学参禅,但学习的渠道,对诗学的理解,却真的“浑似学参禅”了。也就是说,“悟”却是一致的。

      啥叫“悟”呢?说的通俗点,那就是懂了,明白了。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道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不了解的时候,千难万难,一旦知道是咋回事了就会莞尔一笑,原来不过如此。学诗难不?当然难!但是,一旦你明白诗为何物时,你就不觉的难了。填词,对联,其实也都是这样的道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悟”?

      面对众多热爱诗词的爱好者,不少人甚至一点诗学的基础都没有,我依然鼓励他们---你能够成为一个诗人,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舍得不是在糊弄人,舍得说的是真心话。我说过,那些所谓的天才,其实不比我们多长个鼻子,也不多一长只眼睛,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对路而有效的。我们如果也修炼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自己具有豁达通达畅达的思维方式,我们同样也是“天才”。学诗填词,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诗性的思维方式,把这种思维方式掌握了,诗人的桂冠,离我们并不遥远。

      说到“思维模式”有点空乏的感觉,我们就以实际事例来说话。比如我在讲近体诗炼字的时候说过,所谓的炼字,其实就是炼思维,炼角度。诗写的精彩不精彩,并不在于你掌握的词儿多少,而在于你怎么去思考设计,在于你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炼字,就是选出最好最恰当的字来成诗。那么,什么是最好最恰当呢?我们写诗时,常说自己没词儿了,写不下去了,好羡慕别人句中的华丽辞语,自己也去找那些所谓的“华丽”之辞。找不到,就感觉自己没词了。

      其实,最贴合自己诗意的词字,才是最华丽的,不贴合自己诗意的,再耀眼的词也是累赘。比如那些“神州”啊,“广宇”啊,“壮志”啊等等,看着很大气,拿来就用,而忘了自己要写的,就是门前的一丛小花。自然地把这小花的形态描述出来,并写上自己看到花时是什么样的情绪或感觉,这就是一首好诗!扯那么远,和小花有一毛钱的关系吗?写这小花,需要多华丽的词儿吗?当然不需要!自然流露,自然表达,自然的,就是最美的!所谓炼字,就是把这最自然最逼真最贴切的字找出来,用在我们的句子中。

      我还曾经举个炼字的例子,就是“来”字。来字我们不喜欢,怎么换?我们往往就没词了,但是,可以换角度去看这个“来”字啊,换个角度它就是“去”字,再换个角度它有变成了“上”字或“下”字。你就试着通过换角度来“炼”这个字吧,“过,扑,越,归,飘,擦,至……”等等,肯定能找出最合适的字,而且都是我们熟悉的字。如果去翻书查字典,那就累死也找不好的。这说明什么?不是我们没词,不是我们没那天份去炼字,去写好诗,而是我们原来的思路不对头。守株待兔是不可以的,要四面出击,打一抢换个地方,总能收获到更多的“猎物”的。

      通过这样简单的例子,我们也会明白了,所谓的“悟”一点都不玄妙,也并不虚渺的遥不可及。啥叫“悟”?“悟”在哪里呢?悟就在那一转念之间中。其实,这不是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个思维模式的问题。这样的思维模式,换就话说,就是多做“换位思考”。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格式的问题,会遇到景物意象选用的问题,会遇到如何组织自己的句子,如何让它成诗文的问题。

      那么,用这样的思维模式去做,做这一切,都会事半功倍的。勤于这样的修炼,也利于自己思路的展开。比如,我们有人说自己很爱很爱诗词,但对诗词一点都不懂,是个完全的门外汉。这就是他自己的思路有问题了。其实,他所说的不懂,仅仅是对诗体的格式或诗词的某些要求不熟悉而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诗句会背不?见过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样的句子见过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知道吧?这些通俗而经典的诗句,是融在我们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是天生就具有诗人素质的民族,我们都爱诗,我们也都懂诗,只是,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学习而已。融会贯通,举一翻三,是任何学习者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要求,说白了,就是要具有“悟”的追求。例如面对一样事物,单从一面看我们看不清楚它,把它翻过来看它的背面和侧面,清楚点了,但还是不太清。那么,就再把它分解开,解剖了它,看看它到底是啥东西。这个过程是什么?就是换位!也就是换“视角”。

      举一反三,我们就例举到学诗这上面来。就拿最令我们感到枯燥的声韵和格律来说,道理是一样的。初一看去,那平平仄仄平平仄的,令人眼花缭乱,到底是啥东西呢?这类东西堆在一起,叫谁看了都得头大三圈。可是,我们换个角度,让它变换形象,换成---高高低低高高低,就好明白了吧?噢,这体现的原来是个“节奏”呀。我们再换一下,变成----长长短短长长短,也更清楚了吧?其实,所谓的平,就是平声字,仄,就是仄声字。所谓平声字和仄声字,怎么区别?你试着读一下。如果这个字可以拉成长声调的,那就是平声字,如果只能短促的发音而拉不成长声调,如果使强拉则会变调的,那就是仄声字。那么,这个“长长短短长长短”,不就是那原来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吗?

      现在这样一看,还枯燥吗?不仅不枯燥,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节奏感,而这节奏感,属于可以给我们带来身心愉悦的音乐范畴的东东。这样的二平两仄交替表现的规律,我们叫它“平仄谱”,看,和“乐谱”名称都差不多了。

      换个思维模式,变换个角度,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把枯燥的变成趣味的,把呆板的,变成灵动的,而那东西其实还是那东西,变化的是啥?当然是变换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以这般愉悦的心态去看待格律问题,那么,格律对你来说,是吸引力,是享受,这情况下,你想不懂它,可能都很难哦。平仄啊,押韵啊,对仗啊等等,如果你觉的难以学会学透,你觉的学起来困难,其实,不是它真的有多难,而是你学习的思维模式太呆板了,所以你的视角变化不了,所以,吓住了你。

      看是我们在说学诗的思维,其实,这不也正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应该抱有的一种正向思维模式吗?人生在世,谁没个难事呢?面对各种问题,我们同样可以换位思考,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面对与他人的矛盾,我们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想,恩怨也就释然了。面对工作上的难题,换个思路去解决,难题往往没想象的那么难。这本是我们处世的正常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啊。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学诗,不妨从诗里跳出来,去感受文字外的大千世界,然后,再回诗里去,用大千世界的精彩再来丰富我们的诗意。用正确思维的模式,来化解那些枯燥的字符格式。我们会很享受的。让诗从文字跳出去,再回到诗中来,这象什么?就好象是佛家的那个个理念---跳出红尘去,回到红尘来。我们忽然就知道了,我们这就是在“参禅”,我们这就是在“悟道”啊。

      我在前期讲座时,一再提起过司空图的《诗二十四品》,以后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详细欣赏品味它。这里要说的是,所谓诗的二十四品,并不是格式化的分类。诗品,其实就是人品。诗中表现的风味和格调,就是人的风味和格调。不同的人,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立意表现,不同的视角描写,写出来的情调品位自然就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自己的诗词创作时,追求的首先应该是自己的本真。立足于自己的视角,去表达视野中的万千情态。诗的各种“品”其实是不论优劣高下的,不同的表现手段,体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已。追求某种风格,要建立在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上。

      舍得讲诗评诗,对格律等问题,其实不是特别强调的。舍得认为,那是必备的工具性的知识。不论你是在写近体诗,填词,或者做对联,如果不熟练掌握这个,根本就谈不上诗学的入门。没有对自己的“工具”熟练掌握之前,就动辄谈什么诗意,那是不现实的。形不正,意必邪,那些所谓为意先而不拘于格的说法,其实都是为自己囊空如洗的基础知识的不足在遮羞。体裁必须合体,这是必备的前提。这是不需要多么反复强调的常识性的东西。舍得对诗意的重视,那是以格式符合为前提的。

      创作一篇作品,如何构思,是没有一定之法的。但是,不管如何构思,最最需要照料的,就是谋篇布局。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都要前后照应,诗脉不断。

      我常到群里去点评朋友们的作品,虽然佳作不少,但是,相当多的人的作品,缺少的就是这种写作的“全局观”。写景扣不住写情,写情没有贴切的景物衬托。近体诗的每句或每联之间,缺少一种呼应,缺少一种自然的“序”。填词时,也常常上下阕分不出层次感来。景语和情语,不知道如何的合理搭配使用。对联时,也常有上下联合掌,或者意隔。这类现象,其实反映的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谋篇不足”。所谓的谋篇问题,其实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思维方式问题。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办事,如果没有个计划和安排,那么也必然是遇到什么做什么,仓促行事,出错也必然是在所难免的。

      一个房间的装修布置,如果没统一的色调谐调,如果没有有序的摆放,那也必然是凌乱不堪的。我们写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生活中你做什么都可以有条不紊的,家里房间布置的也相当协调美观的,那么,我们写的作品就为啥那么散乱无章呢?

      写诗,其实不是在仅仅的搬弄文字,写诗,写的就是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生命诗意起来,让自己寻常的喜怒哀乐以及浪漫的情怀释放出来,把这诗意的花朵打扮的更协调更漂亮,不是更好吗?以广角的思维,策划自己的诗词建筑,营造自己温馨小家,其实不是多么难的事。

      修炼诗学,说难也不难,如果说有捷径的话,那就从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修炼吧。不怕各位见笑了,舍得再吟一遍自己刚刚写的那首诗,以诠释自己的讲座

      学诗浑似学参禅,跳出诗尘方可圆。

      律格千般皆小道,悟来便可做诗仙。



      今天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上一篇 | 下一篇


楼主热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18 14: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辫子老师!
深藏功与名  发表于 2015-5-1 12:35:57
好文章,内容横扫千军.禁止此消息:nolinkok@163.com
西门塔尔牛 http://www.xmten.com/
深藏功与名  发表于 2015-7-3 17:25:09
好文章,内容学富五车.禁止此消息:nolinkok@163.com
不锈钢网 http://www.hbbuxiugangwang.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12-22 18:47 , Processed in 0.101941 second(s), 20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