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535|回复: 1

舍得老师【诗词写作基础训练(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5 14: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晚上好!

    讲座前先说一个事情。还有几天(4月23日)就是舍得讲座一周年的日子了,届时,舍得希望借此机会联手百群百坛,搞一个网络诗词的活动,动员起尽可能多的网络诗词群及论坛,大家共同打造一个网络诗词新局面。从最基层做起,掀起热爱祖国诗词文化的热潮。希望天下爱诗人,都活动起来,快乐属于每个爱诗人。

    今天开始,我们重点做七律的写作训练。认识七律体裁的性质,掌握七律的写作规律,反复磨练我们的艺术技能,以期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诗篇。

    首先,我们再来大体认识一下七律这种文体,了解一下这种体裁的基本特性,以便于我们写作时更好地结合他的特性来发挥。基础的格律知识,是针对所有格律体裁的,所以我们不再从头细说格律,只是结合具体作品时适当地做些必要的说明。所以,本次讲座是针对已经具有基本的格律知识的朋友的,格律未入门者,我们择时另行辅导。关于格律问题,再多说几句。基础的格律知识,是写近体诗的必要工具。尤其是关于声韵的“平仄”和“押韵”,是最基本要掌握的,一定要熟练掌握,甚至要达到不加思索地便可熟练运用它。在学习训练阶段,舍得坚决反对那种意重于律的说法,坚决拒绝那种不拘于形的敷衍。在基础知识尚不稳固的时候,谁都没有资格“不拘”的。

    好,我们现在说说七律这种体裁。我们已经认识到,近体诗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七言的有七绝和七律,五言的有五绝和五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形式叫排律(也叫长律)。看似仅仅是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实际上,不同的形式,也决定了不同的表现风格。字数和句数的变化,是诗的形变,形变也必然会影响诗意的变化。

    比如我们前时说到的七绝,七言四句,表现空间就限制住了,如何写出精彩的意境,就要很好地有效地利用这空间“有限”的特点。我强调的是突出“立体感”,加强语气的突兀,小虽然小,以精神之亮点来夺目,自然也体现了它的特点。七律呢?字数多了一倍,表现空间大了,自然写起来也从容的多了。上周的讲座时,我做了一些将七律裁减成七绝的尝试,裁减前后,表现风味大不一样。

    七绝可以写的空灵,掠影,忽闪。而七律就不适合了。七绝强调的是诗意的闪的特点,七律就不能太“忽闪”了。七绝为诗,七律似文,写七律,就要把它当做一篇正规的文章来写。诗文的开篇,兴起,以及收尾,都要有序地铺展。七律突出的特点在于重视这个“序”的存在。

    顾名思义,律诗的特点是这个“律”字。律者,规也。这个律,不仅仅是格律形式的要求,也意味着诗体之工稳规则的规律性。在形式上采用工稳的方式,我们多是借用“对仗”来实现的。所以,律诗中对仗是个很关键的要素,它是构成诗体的基本元素之一。表现工稳特点,还要求律诗写作的层次一定要分明,也就是结构一定要清晰。

    所谓诗的章法,对七律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七律是我们精心搭建的一个建筑,其房梁要正,骨架要稳,诗文才立的起来,这时才有所谓的诗意可言。层次不清,骨架散乱,意境从何谈起呢?观初学者写的七律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这方面表现了败笔,谋篇于七律而言是重中之重。我们说的骨架不是空泛的概念,一是描写层次和顺序,再就是意象的选用和安排。各个层面的描写都到位而精彩,才能稳的起来。如何才能精彩起来呢?这就需要精装修,在诗而言,就是“炼字、炼句”,进而“炼意”。所以,写七律重点从两个方面考虑,宏观上注意结构之谋篇,微观上用心炼字琢句。

    学习七律写作,不要追求那种一挥而就的潇洒,也不要追求那个速度。潇洒不是刻意追求来的东西,速度也不代表什么。而是诗学底蕴足够时,自然会散发出来的气质,工夫到了,速度自然上去,潇洒自然挥发。舍得本人写诗发挥的最快时,三分钟可写一个七律,一分钟可以写出一个七绝,够快吗?当然比较罕见的快。但是回头看时,虽然格律基本是没问题,意思也说的通顺,但是,若论精警精到,可修的地方太多了,每个速成的都不算精品。舍得自己的体会是,写的快不算什么本事,写的好才是真金白银那样的实惠。

从浮躁走向踏实,从虚名走向认真,雕琢需要耐心,艺术需要底蕴,求学需要敬畏,我们就从七律的写作开始练起吧。

    为了帮助大家认清七律的本质,我用绘画来做个比喻,写七绝,就好象画大写意,写七律则象在绘工笔画。大写意可以泼墨点意,工笔画则需要精描细画。写七绝可以象速写,几个线条就可以勾勒出形体,表现出了我们视觉中的印象。写七律则象细致的素描写生,光影、透视、形体都要表现的细致而精到,逼真而境深。绘画是艺术塑造,写诗也同样是艺术塑造,艺术上的这种通感,我们可以时常地借鉴一下,把诗思发散到诗外,造境立意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拘泥在平平仄仄的文字格式当中。

    学写近体诗,很多“名家”主张的是从五律写起,而后再写其他格式。而舍得的建议则是从七律写起。初学近体诗,最好能先把七律写熟练了,再考虑五律五绝一类的格式。至于七绝,可以当做另类处理。前期我多次介绍过各种体裁的特点区别,近体诗的历史发展是从五言开始的,而后成熟于七言。五言律绝则是从五言古诗而来的。这是近体诗来源走向的大致脉络。五古多古朴,所以,五律也多为自然客观描写为宜,这个特点我介绍过。但是七律是更成熟而工谨的文体,唐人五律中常见的拗句,在七言中相对就比较少。这些就不多说了。

    所以,我们练习写作七律,实际上就是做格律体裁最基础的训练。七律写好了,再写其他的律绝体裁我们就好下手了。有了这个基础,甚至,写古体诗、填词,作赋、楹联乃至一般的行文,我们都可以举一反三,从容面对。这是舍得的亲身体会,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所在。好,那我们就从七律的立意和谋篇开始吧:

    因为清明时节刚刚过去,我们就先从一首关于清明的诗说起,这是宋代诗人高菊卿的作品。

清明 高菊卿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关于清明这样的主题,不仅是历代诗人笔下常写的,我们现在也常常以此为题。毕竟这个节日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祭祖、扫墓、踏青这样的习俗已经是我们在清明时分不可或缺的一个传统了。以清明为主题,我们该怎么立意呢?这就要看我们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了。我们说到诗的“立意”,实际上就是我们诗文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主格调。以祭祖为主,和以踏青为主,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格调,虽然都是在说清明,但是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以及情绪格调则是不同的。

    这点一定要先确定好,不然如果混乱而写,把祭祖时的肃穆氛围和踏青荡秋千的欢娱场面混杂在一起,肯定是行不通的。以前舍得讲座时强调过,一诗只可有一意,万万不可意杂。先定调,再根据这个主题思想来谋篇布局。不然自己要写啥都搞不清,写出来的东西难免会混乱而不成篇,更不要说什么上佳的意境可言了。

    我们现在来看高菊卿的这个《清明》,他是想写啥呢?他既不是写祭祖时的肃穆崇敬缅怀,也不是写清明时春光柔媚的舒畅踏青,而是通过清明时看到的一些场面,来揭露一些人情淡薄的虚伪。他是在旁冷眼看清明。白天扫墓悲切的场面和夜晚欢娱笙歌的对比,说出一种“看破”人间冷暖炎凉的味道。它的这种“冷眼旁观”才是他真正的“立意”所在。

    写诗的时候我们要先确定立意,以使我们的写作有了目的和方向,读诗的时候找到作者是立意,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赏析作品。所以,“立意”对于诗之创作来说非常重要。看到高菊卿的清明诗,我们不由得想起陶潜的一首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读这首七律的时候,我们注意一下,在他这样的主题思想下,他是如何构思成篇的,通过怎么样的安排来达到这种思想的表达的。首联是平笔而起,展现了清明时人们扫墓时的大场景,只是概括地写了场景的气氛和广貌。到了第二联,则在首联的前提下,做了比较具体的描写。这个颔联的对仗句写的特别精彩“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特别巧妙的比喻,白蝴蝶,红杜鹃,很形象!

    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这里在格律上使用了“拗救”。上句的第六字“蝴”和下句的第四字“成”都构成了孤平,而作者在下句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的“红”字进行了双救(正格此处应是仄声),格律因救而不乱。

    前两联写的悲切十分,一片凄然。可是在第三联,作者竟然把笔调一转,道出了另一个场面情景。白天扫墓烧纸啊那么隆重的祭奠场面,到了晚上竟然冷清无人,连狐狸都跑到坟上去睡大觉去了。再看那些白天哭咧咧去扫墓的儿女们,夜晚回到家中照常地欢笑嬉闹,那种悲伤的情感烟消云散了,一点都没留下。多么强烈的一种对比!所以,作者在尾联发出一声感叹,唉,人生得意须尽欢,当醉则醉,别指望死后能怎么样的被人怀念。酒可以进肚里,却带不到九泉之下。前面说了,作者的立意就是冷眼看世界,就是想表达一种看破人情冷暖的炎凉之态,那么,在这样的旨意之下,他采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

    分明描述了白天祭奠时人们的情绪和祭奠后人们另一个情绪,这种对比,是作者之感叹的例证和由来。立意确定了,手法就好找了。怎么布局谋篇,作者自会有自己的构思安排。我们写作时,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们常常写跑题,实际上是我们对自己所“立意”的不确定性的表现。

    看高菊卿的这个七律,他既然设计了这个对比的思路,他就不会把其他的意象也混乱参杂进来,句句不离题,字字绕中心。他不会把清明时荡秋千的情景也写进来,他也没把怎么怀念祖上的功德说的很详细,他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景氛围的反差,所以,凡干扰这种效果的表达,都是干扰主题的,也都是于诗意有害的。平实而到位,不废一点笔墨。起承转合,层次也特别清楚,架构工稳。能做到这一步,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先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这就是立意。我们再来看一首七律,多角度理解“立意”和“谋篇”的实际操作。通过前人的作品,学习到表现的手段和规律。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由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窦叔向,是唐中期的诗人,主要擅长的是五言诗。为诗工谨,诗法讲究。把他的诗拿来学习一下,也会有益的。这首诗是写作者和表兄相逢时的感想。故交重逢,老大见面,感慨自然颇多。现在的我们,在和老同学老朋友老乡重逢时也会一样,免不了一起回忆一下从前的情景,也会以现在而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这种“感怀”就是这首七律的“立意”。是他写作的冲动来源,也是他要抒发的情绪所在。有了这样的立意,那么他就可以考虑怎么实现这种情绪的抒发。

    主题确定了,怎么表现,各人的思路就不一样了。若我们自己写,有可能写老友从远方来,在一起怎么畅谈,怎么怀念从前,然后说一下又要分别了会是多么的不舍和想念。而看窦叔向设计的,则是从酒醒开始的。他首先写了一个场景,夜来花香逼人,微雨中从酒醉中醒来。酒醒后自然是一种呆坐而迷茫态,这时是一种热闹后的冷清,是一个氛围的反差。而这时,若有一些感怀也是非常自然的,遗直的诗篇设计就是从这开始的。

    他写感,不是直接在那大发感言,他先为这个感铺垫了一个场景氛围,使自己的这种感慨感的自然而合理。所以,在确定的立意下,要实现某种诗意的表达,就要学会为自己的诗意造境。这是每个诗人都必然面对的一个课题。所以,通常七律的起联,多是以景而起,写景色就是写环境,写环境就是渲染氛围。有了这个氛围,我们要表达的诗意才出现的自然而贴切。谋篇布局,第一步就是要为自己诗意的登场来搭舞台,做背景。写七律,也好比是唱一场大戏,起联承联,多是属于开场锣和垫场音,为主角(诗意)的亮相来铺垫的。

    我们看他的这个起联“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夜合花”是一种白天绽放而夜晚合拢的一种花,但是到夜晚合拢后散发的香气又非常浓郁,就相当于我们熟悉的“夜来香”吧。二个“夜”字重出,是场景陈列的一种描述。同在夜色下,那边花香,这厢酒醒。铺景造境,为后面的情绪发挥铺垫了环境上的背景气氛。自然而随意,却不失其用心。我们注意到“醉初醒”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实际上就把这环境直接引到一种神思驰骋的境界上来了。那么,他在下面颔联里直接进入所思所想,就显得比较自然了。“远书珍重何由达”是所想象的任性,而“旧事凄凉不可听”,则有一种摇头叹息的近景之态。

    所以,他的承联并没有把思绪展的过于放肆。于诗法之不即不离之颔联的要求也是比较吻合的,结构上仍属工整。到了第三联“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则属于将自己的思想想象铺展的更为深入而达到“意”的高端了。转联的这种“提升”之转,非常明显,是情绪的大爆发,是所思的重点所在。

到了尾联,作者则把自己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的景象之中,相聚欢谈,酩酊大醉,醒后明白,又要分离。一叶孤舟远去,天涯人各一方。

    我们从这首七律中首要注意的是二点,一是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二是他是通过怎么布置的场景及怎么安排的自己感想之言。如何起,如何兴,如何收。写诗作文,不仅仅是七律,都要有这种策划的存在。谋后而动,文则有序。无谋而乱笔,则诗不成诗。

    今天就说到这里,关于七律,我们会继续说下去,说细说透说明白。谢谢各位。


楼主热帖
深藏功与名  发表于 2015-7-6 18:28:11
不错的文章,内容淋漓尽致.禁止此消息:nolinkok@163.com
不锈钢网 http://www.hbbuxiugangwang.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12-22 17:55 , Processed in 0.050074 second(s), 20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