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199|回复: 0

《门外谈诗》之第三:“诗眼”漫议(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3-21 00: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写诗,讲究锤炼字句。凡在节骨眼儿处炼出好字,使诗句境界全出、灵气顿生的,便是所谓的“诗眼”。“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诗中的“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全是寻常的景物,但经孟浩然炼出“淡”字、“滴”字后,就成了千古传诵的好诗。这里的“淡”、“滴”就是“诗眼”。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如苏轼诗中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虽然“诗眼”的说法出现较晚,而重视诗中的“炼字”,则渊源流长。如《诗经·周南·芣苢》一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每句只在关键处换上一个字:“采”、“有”、“掇”、“捋”、“袺”、“襭”,但这六个字,逐层推进,同中见异,使得全诗灵气顿生、活龙活现,这就是我国诗歌中最早的“诗眼”。

  逮至两晋南北朝之时,随着声律论的兴起和骈俪文的盛行,在诗歌的创作中追求“警策”、“秀句”则成为时代的风尚。“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朓),“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枊恽),“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阴铿)……这些诗句,由于锤炼字句得其神韵,历来传为美谈。句中的“识”、“辨”、“下”、“飞”、“滴”、“暗”、“逾”、“更”、“逗”、“息”等字,均为句中之“眼”,都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据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六上说:北宋时某贡院的粉壁上,题有老杜的《曲江对雨》一诗,但其“林花着雨胭脂湿”一句中的“湿”字,因年久驳落,无法辨认。苏轼、黄庭坚、秦少游、佛印等四人,曾分别以“润”、“老”、“嫩”、“落”等字补缺,但都不及“湿”字来得鲜明生动。这是因为句中的“湿”字,是老杜苦心炼就的“诗眼”,是不能随便改动的。

  “诗眼”的作用有四:

  一是借以翻出新意。如萧楚才改张乖崖诗:“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仅将“恨”改为“幸”。一字之改,诗意全新。“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运。

  二是借以增添情趣。如韩驹改曾吉甫诗:“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将“中”改为“深”、“里”改为“冷”。只改了两个字,却使得原诗中的“白玉堂”与“水晶宫”,顿时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三是借以增强形象。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一个“绿”字,写尽了春到江南的秀丽景色,使得诗句形象生动,色彩鲜明。

  四是借以铸造意境。如郑谷改齐己的咏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将“数枝”改为“一枝”,使得“一枝”与“早”字丝丝入扣,意境全出。

蔡州一布衣  2004年5月26日于听雨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我们

x
楼主热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12-22 13:49 , Processed in 0.077531 second(s), 25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返回顶部